台股個股分析-原來隱形眼鏡占台灣醫療市場這麼大!!!晶碩(6491)
You know what I’m sayin? 我是J to the R.O.C
我很喜歡Trailer park boy 裡面的一個角色叫做JROC, 我英文名叫James 生於台灣(Taiwan, ROC), 覺得J to the ROC好像蠻帥又適合,所以就這樣叫吧。
這陣子一樣積極的在找工作,最近應徵晶碩的財務管理師。既然想去應徵,當然就要對公司有基本瞭解,老實說一開始對她的印象只停留在隱形眼鏡然後是間上市公司,加上我本身不戴隱形眼鏡,對這一塊市場還真的不是很了解,經過初步了解,哇!晶碩股價竟然這麼高,而且還銷售到海外去,在台灣是前三名的品牌。讓我覺得晶碩一定有它不同的地方,所以決定要投遞履歷,結果幸運地收到面試通知,然後就很開心地前往龜山去面試。
面試過程總共有智力測驗、英文測驗、會計測驗、主管面試四個階段,現在還在等待面試結果通知,所以就先不多談了! 但因緣分認識到晶碩及隱形眼鏡市場,就趁這個機會來分析一下晶碩的股價吧!
此篇分析會先基本介紹晶碩,之後探討全球隱形眼鏡市場再來是台灣本身,接著探討晶碩的財務表現(由於2018年晶碩還是興櫃公司只出半年報,所以多數2018年Q1資料是經由半年報減去Q2推算出來),最後再針對晶碩做未來的預測。如果已經熟悉隱形眼鏡產業的讀者,可直接跳到財務分析部分。但也希望你們可以看一下,一起來做個交流。
由於晶碩才剛上市,股價方面可分析的依據較少,所以此篇文章著重在晶碩的財務表現與營運策略。
Key Fact
晶碩,股票代號 6491,創立於2009年08月26日,為和碩及景碩共同轉投資之子公司,於2014年12月30日登錄興櫃,並於2019年10月7日正式上市,為台灣第一家掛牌上市的隱形眼鏡公司。主要從事軟性隱形眼鏡以及醫療用光學產品研發製造與銷售。截至2020年11月,在台灣共有52間直營門市(官網上顯示),也在許多通路做銷貨,海外則以中國為主以及香港澳門,未來朝東南亞發展。代工的部分以日本為主、其他包含歐洲、美國、大陸。目前廠房位於桃園市龜山區,預計於2021年底搬至桃園大溪,2022年開工。
全球隱形眼鏡市場展望
全球隱形眼鏡市場幾乎由嬌生(Johnson & Johnson)、愛爾康(Alcon)、酷柏(CooperVision)、博士倫(Bausch & Lomb)四大龍頭壟斷,約90%的市占率,其他小廠則難以對抗。
近年來,隱形眼鏡已經成為大部分人生活必需品,加上現在人的生活習慣過於仰賴科技,導致近視人口不斷攀升,外加現代人越來越在意外表打扮,這些都成為未來需求量重要的成長動能。
根據隱形眼鏡國際期刊Contact Lens Spectrum指出,全球隱形眼鏡市場在2019年成長至約90億美金,預估在未來的幾年會維持4%至6%的成長。
Contact Lens Spectrum同樣指出矽水膠(silicone hydrogel)會是未來主要趨勢,目前佔市場65%,且在未來會以日拋為主要趨勢。隱形眼鏡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像是多功能型隱形眼鏡,雙日拋隱形眼鏡,可適應光線變化隱形眼鏡,或是隨氣壓變化隱形眼鏡等更多符合需求的產品,也有望結合其他醫療技術,這些技術都讓我們很期待未來會有哪些驚奇的發展。
(資料來源:https://www.clspectrum.com/issues/2020/january-2020/contact-lenses-2019)。
台灣隱形眼鏡市場展望
隱形眼鏡是台灣醫療器材產品的重要出口品項之一,根據經濟部統計處數據指出,隱形眼鏡出口已長達11年雙位數的正成長,2018年外銷比率高達76.6%,金額達約130億元(截至2018年11月,醫療出口產值達約769億元),2019年1-6月出口金額達約66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6.2%。
主要出口對象為日本,達59.3%(約78億元),其次為中國23.5%(30億元)。台灣也屬於日本隱形眼睛重要進口國之一,占據日本排行第二(19.7%)。
根據2015年Euromonitor的調查顯示,台灣目前由全球隱形眼鏡龍頭嬌生占據最高 (20%)、第二則為國內精華光 (19%,帝康),再來依序為國內加美 (14%),博士倫 (10%),國內金可 (7%,海昌),國內晶碩(7%),以及國內諾華 (5%) (由於網路上許多資料沒有註明出處,故暫時已能找到的最新可靠數據為主)。
台灣市場大部分被國外品牌佔據,及加上國內既有的知名自有品牌,近年來仍有許多知名電子大廠紛紛跳入這塊市場,例如大立光、和碩、明基、友達等,他們皆看準這廣大商機,以及與電子業相比,隱形眼鏡屬於高毛利率的產業 (跟據最新年報,嬌生 66.41%、愛爾康 49.74%、酷柏 66.21%、博士倫 72.94%),這些原因自然地吸引這些電子大老前來挑戰。在這幾乎寡佔的市場,他們不是為了建立自有品牌來打敗這些大廠,而是走多元化發展,先替大廠代工,技術穩定後再開發自有品牌,慢慢地尋找適合自己的市場進而瓜分這塊大餅。
此外,受中美貿易戰影響,許多隱型眼鏡業者將產線移回至台灣,像是金可在台灣的產線以擴增至24條,超過總產能的6成並超越中國產能,也因非中國地區國家近幾年紛紛降低對中國產品的依賴度,所以將產品改為台灣製之後更有機會打入其他國家市場。
插播一則題外話: Contact Lens Spectrum也調查各國戴隱型眼鏡的比率,台灣女生竟然高達85%算是全球第一,不過樣本數不多,所以參考參考就好,有興趣可看: https://www.clspectrum.com/issues/2020/january-2020/international-contact-lens-prescribing-in-2019。
晶碩財務報表分析及營運策略
前面講那麼多現在來談談今天主角晶碩本身吧!!!
先講述晶碩營運上的幾大優勢:
1. 晶碩有和碩與景碩在背後撐腰,可以讓公司維持較穩定的營運狀況,透國原公司原有的資源,以及在電子業奠定良好的OEM及ODM基礎,讓自有品牌可以提升競爭力,也在代工的管理過程中做更好的控管。
2. 前面有金可及精華兩大競爭對手,晶碩透過上市的方式強化自己融資能力,並較有機會在未來去併購其他公司,進而占取更大的版圖。也因晶碩為該產業第一個上市的公司,讓投資人對晶碩更加有信心。
3. 如前面所述,日本為台灣隱形眼鏡的重要出口國,因此能否打進日本市場非常重要,晶碩已打入日本市場,正積極地替日本廠商代工、合作,試圖擴大日本市場的佔有率。
4. 目前桃園廠每月產能可達到3,000萬片,為了因應未來有望接到更大的訂單,晶碩遷移廠至大溪,大溪廠產能可增加約53%,達每月4,590萬片,遷廠後桃園廠的產線仍會保留下來,屆時每月產能估計可達約7,600萬片。可看出晶碩對於本身未來的展望十分有信心。未來目標希望可以達到全自動化產線,希望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5. 晶碩近期不斷提升研發費用的比例提升更良好的技術,目前專心投入於材質、配戴周期及光學設計的提升。新世代高透氧矽水膠鏡片是晶碩開發一大重點,提升傳統水膠的性能;晶碩也不斷研發特殊產品,像是透過隱形眼鏡可以吸收維他命C型的保健醫療產品,以及健康偵測型隱形眼鏡,還有其他多功能型隱形眼鏡。
此外,晶碩有個優勢就是從研發、製造、行銷、銷售是一手包辦,除了一般的代工服務,更額外提供其他附加價值,有望更容易取得客戶信賴。
晶碩財務分析 - 與精華及金可做比較
經過此比較表可以發現幾個特別的地方,而這與他們的經營策略(獲利結構方式)有很大的關係:
(1) 此三家營收在2020Q1都有明顯的下降晶碩YoY減少-5.03%,精華YoY減少17.75, 金可YoY下降17.70%,其中以晶碩下降最少。三家皆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響,大部分民眾不需外出,因此大幅降低對一般及美瞳等的隱形眼鏡需求。
晶碩與精華一樣,日本為主要的代工市場(日本的地區營收約佔晶碩50%),在疫情初期日本屬於疫情較嚴重地區,進而影響日本客戶暫緩進貨,但與精華相比,晶碩代工量較小,所以影響幅度較小。
晶碩與金可相比的話,金可主要市場在中國,中國也是屬於疫情嚴重地區,而晶碩在中國的業績比重並沒有像金可那麼的重(中國地區營收約晶碩16%),所已受到的影響也較金可小。
另外一點是,晶碩約20%的重心放在台灣(精華約8.05%),而台灣雖也受疫情影響,但跟其他地區相比算是較小的,所以在台灣的營收基本都還能維持在正常水平。
(2) 晶碩在2020年Q3小小落後精華,在Q3 YOY達增加約17.7%,並在2020年10月超過精華,首度超過4億元。
晶碩與精華的重心都放在日本,照理說應該走向會相同,但實際上卻是相反,晶碩之所以可以超越精華是因為接到嬌生的大訂單,而精華為了因應大環境競爭激烈的環境,正打削價競爭的策略。
雖說兩者在日本的接單能力還有一段差距,但可以值得注意的是晶碩不斷的在進攻日本的市場,由於晶碩代工能力逐漸備受肯定,導致不斷有新客戶加入;而另一點是日本市場已經趨於飽和狀態,所以成長動能較不足。之後可以觀察兩者在日本營運策略及接單狀況,及是否會重新分配各地區銷售比重,降低對日本的依賴。
(3) 在Q2及Q3時,晶碩與金可業績都有明顯回升。
疫情稍微趨緩後,兩家訂單皆開始回升,與日本飽和的市場相比,中國市場仍是成長狀態,成長動能較大,由於金可一直都深耕在中國(在中國市占率約25%)自然的營收提升。這一因素也影響到晶碩,但晶碩主要重點不在大陸,主要上升原因還是像上述所說,接到嬌生大訂單。
(4) 毛利率方面,晶碩雖有些微起伏,與四大廠及金可比較(嬌生 66.41%、愛爾康 49.74%、酷柏 66.21%、博士倫 72.94%,金可 55.28%)仍有進步空間,但算是維持在不錯水準。
這與今年年初法說會上提到資本支出提升有關,晶碩相當注重在研發,研發費用有逐年提升跡象,研發費用比例與其競爭對手相比偏高許多,主要強化自動化技術提升,把過去舊產線升級來增加產能,希望透過設備的提升可以因應市場需求並有效降低人力成本。研發費用也主要用於矽水膠材料、新材料開發、光學設計,這些也都有助於未來毛利率有望繼續提升。
經營能力比較
晶碩收款能力是三家裡面表現最佳,可以說其合作的廠商優質比例較其他兩家高,大部分可以順利收到貨款,公司較不需要擔心資金呆帳的問題。而存貨周轉率晶碩表現尚可,晶碩與精華的市場主要為日本飽和市場,也是經濟能力較好的國家,對於日拋的需求比例較高,所以存貨週轉率看似沒有什麼問題。
償還能力比較
晶碩在前幾年的償還能力與其他家比較算是較差,但在去年108年算是恢復水準,暫時不太需要擔心,不過後續仍需要多保持注意。
對晶碩未來營收預測:
整體來說隱形眼鏡市場是非常有發展性的,對晶碩2021年的展望是看好的,有望繼續成長。
晶碩在2020年Q2時取得月拋矽水膠的認證,原本因疫情的影響預計在2021年才可以順利出貨,但現在疫情已經較趨緩,從營收來看新產品已在Q3及Q4時順利出貨,截至今天12/1號營收尚未公布,有望在公布11月營收時仍維持正成長,而12月也有望繼續成長,進而影響股價持續上漲。而因受到疫情影響而延遲的定單,有望在2021年維持穩定的出貨量。
晶碩2019年營業額為33.55億台幣,在全球市占率約1.2%(90億美元),而目前2020年前三季累積,相對去年前三季累積已有約8.86的成長(如不受疫情影響應能有更好的表現),如依據Contact Lens Spectrum預計隱形眼鏡市場有4%-6%的成長,保守估計晶碩今年度與明年度應能維持8%的成長,晶碩在2020年業績應可突破36.5億台幣,而在2021有望突破40億台幣。
晶碩的營運策略有符合現在當今的潮流趨勢(矽水膠),也不斷研發更新穎的產品,短期內營收成長應該是可以預期的。
在台灣,晶碩強化各通路的拓展,但由於市場仍偏小,導致自有品牌成長仍有限。而在大陸競爭較大,除了仰賴天貓門市外,會往其他門市、通路、平台發展,晶碩目前對中國的策略則是保持保守的態度,對於在大陸重心的分配暫時不會有太大的變動,在自有品牌的成長仍有限。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過後晶碩會如何打入東南亞市場,如果能成功打入,勢必對自有品牌有很大的幫助。也需持續觀察晶碩在隱形眼鏡上有什麼技術的進步及研發出什麼不同的新產品。
在代工的部分,晶碩代工的能力越來越受到肯定,在日本及歐美都有接到新客戶的訂單,勢必對未來仍呈現成長的趨勢。晶碩有個優勢是他們除了代工還提供其他附加價值,保證交期100%,且縮短交期,也幫忙協助做通路的拓展跟銷售。加上晶碩仍不停投資在研發上,開發新技術,有望吸引更多客戶一同開發合作。如果在未來有更進一步的技術突破,有望接到更多元產品的代工訂單。
從毛利率及ROA來看,晶碩有一個較大隱憂是,並不是只有晶碩一家以代工為主,精華及金可也都擴大產線,提升代工比重,勢必會導致未來代工競爭力更大,很有可能會為了追求產量而削價競爭(像精華目前策略),能否有效的利用資產來獲利並維持毛利率是晶碩未來的一大挑戰。近幾年精華透過擴廠的方式去因應爆單,進而股價飆高,但後來因業績成長不如預期而導致股價不斷大幅下滑。而在法說會上,根據晶碩總經理的回答,大溪廠的擴廠還不一定能保證到時候會接到多大量的訂單,大溪廠是為了以後可接到更多代工做準備。如果未來接單不如預期有可能導致股價下跌,晶碩擴廠後是否能充分利用產線是需要多注意的。
在ROE的部分,精華表現最佳,再來是晶碩,晶碩如要增加投資人的信心,ROE的部分仍有需加強,必需在資金控管上更加嚴謹。
晶碩前面已有兩家在地的隱形眼鏡做為前車之鑑,很多營運上的策略都可以作為參考,相信晶碩一定比我更了解這一點。對投資者來說,多去了解另外兩家的策略相信在對投資晶碩的路上一定很有幫助。
投資剛上市的公司是較有風險的,在技術線、買賣主力、成交量等的參考值都較少,唯一比較可以參考的就是過去營運策略導致股價的表現及預測公司未來走向。
晶碩總經理在法說會上雖說股利政策基本上會發放約30%以上的股利來回饋股東,但鑒於與其他兩家相比,晶碩股價表現算是偏高,所以殖利率可能不會太高。
這三家的股價跟投資者的預期有很大的關係,精華跟金可在之前獲得利多的消息可能已經都反映在股價上面了,而在沒有其他消息後很有可能馬上向下修正。這一點晶碩必須要注意,近期的利多消息是接到嬌生訂單,以及遷廠後產量會大幅增加,很有可能就是近期股價持續攀升的原因,但等消息熱度過後以及沒有新的消息出現,那麼股價是否會開始下修到他的合理價,畢竟現在的估價是偏高的。短期內業績持續成長進而帶動股價成長是可以預期的,但如果之後不如預期很有可能像精華與金可一樣股價大幅下跌,所以必須隨時注意該股狀況。
最後列出未來如果有意投資晶碩有幾點須保持注意:
1. 未來能否穩定接獲國外大廠訂單?
2. 未來能否有新技術的突破?
3. 未來與精華在日本的市場如何競爭?
4. 大溪廠的產線是否能有效運用?
5. 未來何時能達到全自動化並有效降低人力資源?
如對分析數據有興趣可以參考下方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9HPeeuCYEAFf-t_qSywvFbhhJjfJvegeBsGgUwLwg8c/edit?usp=sharing
免責宣言
本文章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